發布時間:2018-09-30 09:59:41 作者:黨委宣傳部 來源: 瀏覽量:3873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第二十二講】
編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一書,由學習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為核心內容和主要依據,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分30個專題全面、系統、深入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體系、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強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自2018年8月31日起,我們將選取原著內容,在公司微信公眾平臺上持續推送,和大家共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公司黨委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職工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第二十二講
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位置,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開創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新局面。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這一目標載入國家根本法,進一步凸顯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
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類歸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不能盲目地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比伺c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證法》一書中寫道,“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對此,他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睋覈妨嫌涊d,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毀林開荒、濫砍亂伐,這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蔓延,湮沒了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樓蘭古城因屯墾開荒、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實踐證明,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這個道理要銘記于心、落實于行。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保護環境已成為基本國策。進入21世紀,又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昐環?!?;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二、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系,歸根到底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有人說,發展不可避免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發展要寧慢勿快,否則得不償失;也有人說,為了擺脫貧困必須加快發展,付出一些生態環境代價也是難免的、必須的。這兩種觀點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對立起來了。
習近平總書記很早就用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作比喻,生動形象入木三分地聞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一些地方生態環境資源豐富又相對貧困,更要通過改革創新,探索一條生態脫貧的新路子,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人類要過上更好的生活,需要發展經濟。過去認為生產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活動才是經濟活動,才是發展。但是人類除了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有需求外,還需要生態產品,需要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舒適的環境。過去之所以沒有將這些生態產品定義為產品,沒有將提供生態產品的活動定義為發展,是因為在工業文明之前以及工業文明的早期,生態產品是無限供給的,是不需要付費就可以自然而然得到的?,F在,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越來越成為稀缺的產品。比如,生產農產品需要耕地,提供生態產品也需要“耕地”。生態產品的“耕地”就是森林、草原、濕地、湖泊、海洋等生態空間,只有保護好這些生態空間,才能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應有的內涵,為人民提供更多藍天凈水。
自然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理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方式,探索録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具體路徑。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大踏步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三、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眻猿志G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源頭抓起,采取扎扎實實的舉措,形成內生動力機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引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加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謀求更佳質量效益,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點是推進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要加快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面向市場需求促進綠色技術的研發、轉化、推廣,用綠色技術改造形成綠色經濟。要推進空間結構綠色轉型,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優化空間結構,形成主要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區、主要提供農產品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提供生態產品的生態功能區,對不同主體功能區要分別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策略。要促進能源綠色轉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要推動消費方式綠色轉型,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使綠色消費成為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做起,自覺為美麗中國建設作貢獻。
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歸根到底是用什么樣的思想方法對待自然、用什么樣的方式保護修復自然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把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作為項重點任務。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保護修復的工程與其他工程不同,應更多地順應自然,少ー些建設,多一些保護;少ー些工程干預,多借用一些自然力。歷史經驗證明,過度的大規模工程措施對遏制生態退化的作用往往難達預期效果,有時甚至適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復能力,輔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通過劃定生態圈保護區域,通過減少人類活動促進自然修復,使被割裂的生態系統逐漸連接起來,使原有的自然生態廊道恢復起來。對自然恢復也要有歷史耐心,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不能畢其功于一役。
加快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需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立全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明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為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提供依據。針對我國缺林少綠的國情,開展國土綠化行動,集中連片建設森林,繼續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為國土增添綠裝,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恢復土的生態功能。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基礎上,針對耕地退化問題,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使超載的耕地休養生息。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補償機制。
五、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需要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定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以八項制度為重點,加快建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等問題。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著力解決因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的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占用過多、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構建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體系,著力解決空間性規劃重疊沖突、部門職責交叉重復、地方規劃朝令夕改等問題。枸建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著力解決資源使用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構建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生產開發成本低于社會成本、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等問題。構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污染防治能力弱、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違法成本過低等問題。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著力解決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發育滯后、社會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構建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解決發展績效評價不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損害責任追究缺失等問題。
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后,都有領導干部不負責任不作為的問題,都有一些地方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格的問題,都有環保有關部門執法監督作用發揮不到位、強制力不夠的問題。這就需要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認真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干部責任追究情形;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不論是否己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最關鍵的是,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各盡其責、形成合力、追責到底,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
來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